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老街记忆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04-11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娄底老街起始于唐、正名于宋、发展于明清、繁荣于民国、鼎盛于解放之后。它是古邑湘乡上里(今娄底、谷水、杨家滩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白鹭湾、磨子石、新边港、松江渡口、高车、杉山等农村集市网络的中心。水陆交通发达,商品吞吐迅速。娄底老街经历了1400多年历史岁月,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康熙之后,政治暂趋稳定,人口回迁,集市复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老街店铺超过100家,并建成了600余米的街道(基本上是单面街,即老岸边),从东至西沿河有:宝码头、大码头、灵官码头、赵家码头、新码头、安家码头。

  民国期间,镇街逐渐扩建成双面街道(加河岸边),从东到西大抵以码头为界设立万寿、聚庆、中庸、中和、三才、泰山、人和、文星8总管辖(总相当于现在的居民小组)。为防匪盗,从万寿总至文星总设四门,即望湘门、大弄子门、人和门、观化门,加上各码头共10门。“街门朝启夕闭,更夫巡守浑如一家,虽飞贼、惯匪莫之入也!”

  民国20年(1931)10月16日,国民党第四区党部在万寿宫召开千人大会,抗议日寇侵占东三省,呼吁政府对日宣战,并成立“国货维持会”,禁购日货,老街商店一致响应。

  民国24年(1935)之后至解放初期,从万寿宫延街约100米至贞节牌坊,并建细码头。民国27年(1938),国民党湘乡县第四区党部和第九区公所,对街道发起捐修,镇街扩宽到3-4米。文星门东铺设青石板路面,西为鹅卵石路面。民国33年(1944),日寇侵占湘乡县城,湘乡县政府迁驻娄底。为便于车轿通行,街道拓宽,街门拆除,只保留观化门直至1954年。

  民国30年(1941)老街再次捐资扩大学校操场作会场和剧场,配套举建中山台作讲台和戏台(台两边有耳房),供民众集会和宣传抗日之用,故又曰民众大礼堂。民国34年(1945)9月3日,湘乡县各届800多人在此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下午5点举行火炬游行,沿街铳炮熏天,万人空巷,群情激奋。解放初,娄底学区师生在此上演《白毛女》、《血泪仇》、《九件衣》等文明戏,场场爆满。

  1964年,娄底镇决定各家自费(老岸边)将门面缩进2米,街中置下水道,街面的青石板作下水道盖板,全街整修成5-6米的水泥街道。

  老街的另一特点是祠堂、寺庙、学校多;尊孔、信佛、虔道浓。在横1000米、纵200米范围内有:楚皇宫、塔子园、金祠、贞节牌坊、关岳庙、覃福堂(三女校)、大慈林、总管庙、万寿宫、华光庙、水仙宫、胡祠、灵官庙、将军庙、邬祠、周家学堂、柳祠、七宝庙、福音堂、连璧书院、孔圣庙(涟壁书院内)、云隐寺、天主教堂。

  楚皇宫建于民国时期,地址在鸡冠石(大桥居委会河边组),楚皇宫工商行会由江苏、浙江在娄底的商人组成,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聚会商榷业内俱项事宜。

  楚皇宫西向约100米是塔子园,17米高的“惜字塔”高高耸立在涟水河边,沿河岸上抱围之粗的数十株槠树(方语叫错树),排成巨大的绿色屏障,固岸护塔。

  宝塔西约80米是贞节牌坊,贞节牌坊往西约80米是望湘门。望湘门高9米多,宽约8米,砖石结构,山字牌楼,平地一米高的石砖上砌清水墙。石拱门宽4米,高6米,石匾上“望湘门”三字古朴巧拙,严谨活泼,尽显隶书概貌。拱门两边长方形石雕图案(拼板),匾上一字飞檐与牌顶飞檐间饰四块神兽浮雕(麟、貅、狻、獬),顶檐饰脊宝顶翘角。拱门左右置雕饰矩形石墩(1.2米),望湘门取意东望三湘大地。

  望湘门向南20米是关岳庙。这栋三层建筑分为前、后栋,各有4个教室,栋间以礼堂连接,二楼用走廊沟通,两厢作花圃。礼堂讲台上设阁楼式神龛,上立关羽、岳飞牌位,旨在传承忠义、爱国精神,故曰关岳庙。

  关岳庙由南过涟滨街就是三女校。民国初年,学堂私塾陆续改办学校,新学得到发展。民国3年(1914),湘乡县在娄底将覃福堂(民间公益组织地址)改建创办湘乡县第三女子职业学校,开境内职业学校之先河,三女校校舍是由四栋26间平房组成的四合院,占地约10亩,院后有坪,坪内有矮绿化,供学生活动。该校1950年并迁春元中学,改为湘乡县第三初级中学。三女校搬迁后作湘乡县第九区人民政府武工队驻地,后几度易手,最后被九龙收购改建。

  三女校向西约60米是大慈林,它座落于花山仑北陬的苍郁之中,建于清道光年间,规模颇大,僧侣众多,信士络绎,香火旺盛。光绪34年(1908),谭卓文创办娄底小学堂于大慈林,民国28年(1939)迁关岳庙,1955年娄底粮站将大慈林拆除建苏式仓两栋。

  万寿宫主建筑座落于万寿总老岸边。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逐鹿江南,争夺天下,湘乡人易华助陈军粮米10.8万石,招致朱元璋血洗湘乡,杀人如麻,幸存者廖廖。明洪武年间江西吉安一带移民奉命迁入,插标圈地而居,落脚老街者皆经商致富。清中叶,以“熊正和”(境内最大的国药店)等药业为主,在聚庆总建“万寿宫”。万寿宫前殿座落河岸边,正殿、戏台、花园隔街屹立于老岸边。正殿有珍珠菩萨一尊,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珍珠菩萨生日)和八月初一,会员(江西商人)聚会祭祀,祈求百般顺就,生意兴隆。加强行业联系,同乡情谊,故万寿宫既是一座规模宏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设计巧妙的古建筑,又是行业组织、同乡会组织的名称。戏台和正殿解放初先后拨给娄底邮电局改建营业和办公场地。前殿1990年由市房产公司改建成商住楼。今临街面上万寿宫三字是这栋有名的古建筑仅存的遗物。据说当初征稿万寿宫三字时,现场书写择优悬挂,境内不少书法家之作难以取舍。一日担着一担沙煨子的过路人见状,稍稍凝神运气,抓笔运毫而去,其字无人能匹,真是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水仙会成立于清代,由境内船民组成,会址设老街聚庆总河岸边的水仙宫。水仙宫为二进房屋,临街青砖面墙,上下各二窗,石阶级、石地枋、门楣上悬水仙宫三字雕刻木匾。堂屋中央设神龛(堂屋上有楼层),神龛里有水府菩萨一尊,神龛两边挂木刻对联,上联:顺顺就就驶四方,下联:平平安安进八面。横披:一帆风顺。每年水府菩萨生日,聚会祭祀,颙望水仙保佑人健船安,并会商如何加强团结,抵御外侮等等。二进两边各一间地面房和楼板房,后有吊楼子,脚屋门通河边。随着水运的衰落,于民国年间水仙宫卖与朱家拆掉面墙作经商铺面。

  刘猛将军庙地处泰山总老岸边。庙由两栋梯升式主体建筑和一栋独立院落组成。前栋临街一字牌楼,条型巨石砌0.5米高,2米宽阶石,中间石级拱门,飞檐斗拱下悬黑底金字“刘猛将军庙”匾,门座有青石鼓置两边,山墙齐阶台做捧手翘脊,上下花格木窗四方白灰粉饰(四窗)。将军庙地处老街中心,建筑宏伟、坚固

  适用(占地1200多平方米),历为娄底治所、机关所在。花山办事处至1989年才搬迁,翌年改建成将军庙市场。

  将军庙过去是观化门,出观化门是观化井,过观化井石桥约200米至茶亭子。

  望湘门,位于老街之东,原址已毁。原为土城墙,属城东门,直望湘乡、湘潭,故称望湘门。望湘门现已恢复建筑,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望湘门向东是连璧书院(一大桥旁轻工商厦处),连璧书院向西200米是云隐寺,座落于云隐山麓,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是老街最早的寺庙。寺内古木参天,花草繁茂,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千年古刹香火不断,经忏不绝,大殿宝座上佛祖释迦牟尼高达丈余,分列两旁的十八罗汉(木雕)有真人般大,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民国15年(1926)10月中共娄底第一个党支部在云隐寺成立;16年1月,湘乡县农民协会第一办事处也在这里成立,下辖16个区农会,近百个乡农会,入会农民10万多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55年建娄底肉食站时将古寺拆毁。

  涟水河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它孕育了老街,发展了老街。清代、民国至解放后的50年代,娄底货运以水运为主,向东可通湘乡、湘潭、株洲、长沙抵武汉,向西可达蓝田、渡头塘、桥头河、杨家滩。1958年4月,涟钢700余吨重型设备就是由56艘木帆船“以船扎排”人力背纤从湘潭运回的。

  清澈秀美的涟水为娄底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境。清乾隆年间,境内举人颜大登的游记《娄底八景诗》中的石门返照、澄清秋浦、仙桥月朗、化井长虹、冷水圆折就在10里老街流域内。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是老街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各户大门插艾叶、菖蒲、饮雄黄朱砂酒,除病驱邪,家家吃棕子、包子、盐蛋、大蒜、苋菜。

  千百年历史的冲刷和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老街人的信奉和行为准则。他们传承着自神童贺德英以来传统文化,刻苦读书的传统风气,因之捐资办学,尊师重教,建了连璧书院(两次兴建)、娄底小学、三女校、周家学堂。其中连璧书院的气派和规模不逊于长沙的岳麓书院,山长在上里举人中选拔报县衙委聘,各个山长都具真才实学,卓有成效。

  他们崇颂刘猛为天下黎民而舍死忘生的大无畏精神;

  他们崇颂关羽不为金钱美女所诱,不被高官厚禄所惑,忠贞不二,至死不屈的节操;

  他们崇颂抗金元帅岳飞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花大钱出大力建庙祭祀。

  老街人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抗日战争中共赴国难。积极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抗战宣传、演出,募捐开展得轰轰烈烈。

  老街八总、四门的命名透露出儒学的文气和安定和谐的心愿。公共设施,公益场所无一不是捐建,这说明老街人大局意识强,对公益事业、古道热肠、慷慨大方。这么多工程大项目从未发生过贪污腐败,所有的古建筑历数百年风雨而完好,没见哪处是豆腐工程,究其因:一则主事牢记老街古训:为人莫做亏心事,哪个亏心能放过。二则用现在的话即阳光操作,监督到位。

  如今古迹不存,沿袭的古道、古风、古理尚在,尽管受到过历史风雨的侵蚀,却依然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