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晚清名儒刘蓉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02-08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湘乡县四十都乐善里(今属娄底市娄星区茶园镇儒阶冲村)人。曾任四川布政使、陕西巡抚,是桐城派古文学家。

  刘蓉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愁衣食。父亲刘振宗,虽然没取得过显赫功名,但却是一位“怀奇思有才识”的饱学之士;虽蛰居乡间,却有胸怀天下之志,对世事人情看得比较透彻。刘蓉从小聪明好学,但他生性自负,不肯随从时俗以应科举,刘振宗比较尊重儿子的选择,不强制其读死书,重视的是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所以刘蓉30岁时还没有考中秀才。然而,刘蓉讲究学问与现实生活问题的有机结合,注意通过自学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用以充实自己的才学,增长“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1834年,刘蓉游学于长沙岳麓书院,结识了正在这里深造的曾国藩和郭嵩焘,相见之后三人甚感意气相投、志气相同,遂拜帖结交为挚友。刘蓉的“奇才”之名,也通过曾国藩在朋友中的大力宣传,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湘乡知县朱孙贻惊叹刘蓉其才,秘密让刘父督促就试,举为首名,始补县学生员。

  1854年,刘蓉加入曾国藩军中幕僚。他是曾国藩100多位幕僚中最得意的幕僚助手,交往最深,不但能干,而且性情相合,时时处处都能让曾国藩满意、敬佩,所以曾国藩常与刘蓉商议天下大计。1855年,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刘蓉和其弟刘蕃又跟随罗泽南围剿太平军。因辅佐罗泽南攻打武汉有功,升任知县衙。后因其弟于蒲圻阵亡,遂送其弟回乡,与杨昌浚在娄底办团练。不久其父逝世,刘蓉便告假在家守孝。湘军名将胡林翼曾想请刘蓉再度出山,刘蓉不肯。直至1861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聘请刘蓉参谋军事,上疏推荐,朝廷授刘蓉知府加三品顶戴,代理四川布政使,后正式升任四川布政使。

  1863年,太平军石达开由广西、贵州边境入四川,清廷派罗泽南、塔齐布等率兵防守,骆秉章令刘蓉赴军督战。石达开率军绕过封锁线、迂回滇黔,渡金沙江往川南突围,骆秉章命人收买当地土司作战,命刘蓉派重兵扼守大渡河。太平军被困,粮尽援绝。经过20余日的昼夜血战,石达开损兵折将四分之三以上,元气大伤。为太平军官兵生命计,石达开赴清营谈判时被擒,刘蓉将其押送至成都酷刑处死。自此,刘蓉名震巴蜀,受到清帝嘉奖。后刘蓉又因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独挡一面,立下战功,受命督办陕南军务,升任陕西巡抚。

  1865年,刘蓉遭人陷害,被指控为攀附权术,为官不廉。朝廷责令其说明。不久后又被人以泄露朝廷机密为由遭人弹劾,被革职。陕甘总督上疏称陕西士民请求刘蓉留任,故清廷仍让刘蓉代理陕西巡抚。1866年,刘蓉因病辞职,但仍留陕西治军,捻军张总愚进入陕西,逼省城,刘蓉与巡抚意见不合,所统辖将兵无所适从,丧失战斗力,屯兵灞桥,为捻军所乘,大败。清廷斥责刘蓉殆误战机,于1867年革除一切职务谴回原籍。

  1867年春夏之交,刘蓉去官归乡之后,将自己的书斋改名为“遂初园”。意在我刘蓉的初衷不在于做官,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做学问,今天即已去官,就应安心做学问,以尽力实现我最初的愿望。遂初园包括了养晦堂、迎熏阁、绎礼堂、玩易阁、师古斋等五处建筑,建筑材料主要为青砖、青石、青瓦、木材。经过百年时间的洗礼,刘蓉旧居现仅存主体结构基本完整的房屋三栋,均有改建痕迹。其中一栋保存较好的房屋在五十年代为集体公房,外墙残留数处当时农业社提倡的团结互助,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文字公约和图案。该处房屋共有十数间,后分到私人,现由刘姓和杨姓等五户人家居住使用。原遂初园大部分房屋现改建为茶园中学,校园内原青砖院墙、地板、基础残迹随处可见。原藏书楼主体结构基本完整,但外部已有现代风格装饰。

  刘蓉旧居大部分建筑均遭拆毁,唯一保存完整至今的是两棵古罗汉松。说起这两棵古罗汉松,有一段刘蓉与曾国藩的传说故事。曾国藩率湘军于1855年转战江西败北,一日,心头烦闷,邀刘蓉去鄱阳湖散心。当游玩到湖边一宅院时,发现院中有一种叶子扁平狭窄的小树,甚是妩媚,十分可爱,经询问得知为常绿乔木罗汉松。两人商议,每人带两株回家,栽在各家院内,以示友谊永恒。后刘蓉回家探亲,带回四株小罗汉松,曾刘两家各栽两株。刘蓉旧居的罗汉松可谓饱经风霜,随着刘家的兴衰起落至今,将近160年历史。这两棵罗汉松外观奇特,高近20米,两人合围难抱,参天蔽日,呈现一种原始的自然之美。

  当时已经调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在遥远的北国得知好友刘蓉超然物外,羡慕不已,特意在1870年2月写信给刘蓉,对刘蓉有志于学术的精神大加赞赏说:“南望故乡,恨不能屏弃百事,从阁下一豁襟抱也。”并希望刘蓉能在这方面能做出更大的成绩:“洞澈先王经世宰物之本,达于义理之源,遂欲有所撰述,以觉后世之昏昏。”步入晚年的刘蓉与曾国藩,尽管彼此难得一见,书信往返也不如从前,但却集中到一个主题,就是畅论学术见解,交换治学心得,为后人研究晚清思想文化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史实。

  1872年,刘蓉得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消息后,感到无比的悲伤,挥泪做挽歌百首,悼念这位好朋友。其中第三首说:“海内论义我最先,从容文洒记当年。可怜鹤发支离叟,老向人间哭逝川。”

  由于过度悲伤,刘蓉于一年后也溘然长逝于儒阶冲村。湖南巡抚王文韶奏知朝廷,清廷将其入名宦祠,并命令在陕西建立“刘中丞专祠”,由当地及其后任四时祭祀。刘蓉官职不高,但前后为官六年,在陕任职期间,治兵筹饷,查吏安民,兴利除弊,竭力尽心,军民爱戴。后因和曾国藩联姻,更是声名大振。刘蓉病逝后,赠封资政大夫,光禄大夫,其父母均受朝廷封赠殊荣。

  刘蓉是桐城派古文学家,被革职谴回原籍后,居于遂初园,建了“养晦堂藏书楼”珍藏清、明书籍,并潜心撰写著作,但大部分没能出版,仅有《刘中丞奏议》、《养晦堂诗文集》及《思辨录疑义》传世。《养晦堂诗文集》中的散文《习惯说》曾被中学选作教材,特别是其中有一名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