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医学博士李振翩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04-11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李振翩(1898-1984),字承德,美籍华人,毛泽东的同学,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朋友,湘乡县丰乐乡琉璃冲(今属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石埠村)人。李振翩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稼夫是位读书人,早年考秀才未中,家道逐渐破落。母亲成氏,是一位典型贤妻良母,为人厚道,爱扶贫济困。当时清朝国势日下,李氏家道逐渐沦落为一个较为贫困的农村大户。

  李振翩六七岁的时候在本村的私塾读书,两年后母亲把他送到李氏学堂(族学)上学。1913年,李振翩随兄长来到长沙,考进湘乡驻省中学学习。在长沙的那段时间,他发现城里的问题比农村更突出更集中,旧中国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一目了然:瞎子、聋子、跛子、瘸子等流落街头;伤寒、痢疾、霍乱、天花等疾病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他想:“要强国,必须使人民有强健的身体,我要学医,用医学来和疾病作斗争。”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报考湘雅医学院。

  1918年秋,李振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湘雅医学院。在湘雅医学院就读时,李振翩当选为该校学生组织干部。当时正值军阀混战,“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李振翩也毅然投身到学生运动当中。他积极参与《新湖南》和《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宗旨在于“批评社会,改造思想”,“宣传救国救民真理”。后又加入新民学会,成为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革命战友。

  当时,新民学会中有一个年轻小伙、湘雅学生陈自宝突然被天花夺去了生命。这件事,让作为医学学生的李振翩感到非常悲伤,他认为陈自宝的死,也代表了中国人遭受的另一种苦难。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陈本不应该死,革命之途何止一条。改变政治制度,其一也。然众皆亡于无为之疾,不得安其天年,虽新制有何益也?我择留以学医。”从此,李振翩倡导科学救国,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学研究生涯。

  但是,毛泽东始终不忘李振翩这位挚友。1921年7月,毛泽东邀请李振翩一道去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可惜的是李振翩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妻子杨开慧要生孩子了,毛泽东又来到湘雅找老朋友李振翩帮忙,李振翩连忙随毛泽东来到住所协助接生,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得以平安降生。

  李振翩湘雅医学院毕业后,院长林姆博士看中了他的思维才华,把他推荐到北京协和医院。1926年,李振翩在协和医院的细菌学系荣幸地当上了助理研究员。1929年他与同校女友汤汉志女士结成了终生伴侣。同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学院卡尔·坦布鲁克博士推荐,李振翩夫妇双双离开北京协和医院,乘船驶向美国,在洛克菲勒学院从事病毒学的研究工作。

  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李振翩毅然抛弃高薪厚禄,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回国后,他先后在协和医学院、上海医学院、陆军医学院及中央大学任教授和系主任,长期辗转于我国沿海城市和西南地区,为抗日救国积极培养医务工作者。

  1941至1942年间,横遭战祸的中国,又流行一场空前规模的瘟疫,千万人被夺去了生命。李振翩在贵州住地通过细菌培养和井水化验,准确判断为“霍乱”病毒,立即报请当地政府,要求采取紧急有效措施,可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十分紧迫的情形下,李振翩自己动手,立即封闭了水井。并进行了必要的消毒,制止了当时霍乱的蔓延。在李振翩控制的地区共有五万多人口,只死亡了11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拟与李振翩会晤,因此时的李振翩仍远在贵州安顺而未成行。后来,李振翩一家五口随医学院迁南京,他担任了血清研究所所长。

  1949年,李振翩再度赴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当时,小儿麻痹症就像瘟疫一样蔓延整个美国,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未能幸免,人们为此恐惶万状。李振翩决心专门从事防治小儿麻痹症的研究工作。研究院位于首都华盛顿的马里兰郊区,他从家里到研究院上班要乘很长时间的公共汽车,实验室一直没有供暖设备,而且进去之前必须脱下衣服,换上无菌服,上班和准备工作都很艰苦,又没有助手。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且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但他工作起来还是很兴奋的,因为在他面前展现的是当代国际上最重大的研究课题。1953年,李振翩和他的同事谢夫特,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懈努力,坚持科研,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培养出了让小儿口服,可产生终身免疫力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丸(LSC病毒)。后来,美国西西里提大学的沙宾博士采用李振翩培养的LSC病毒,制成口服疫苗,应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症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全美广泛使用,至今仍在世界广泛应用。

  1955年,李振翩正式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阿拉巴州的一位美国公民。他毕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工作,退休以后还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国医药方面的书,总结了他数十年的丰富经验和健康长寿之道。

  李振翩不但是世界著名的医学博士,而且是中美两国友谊的使者,他深深地钟情于故土,密切注视着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时,他欣喜地说:“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并为老友毛泽东赋诗高歌“先逢天下乱纷纷,奠定乾坤有伟人”。特别令人敬仰的是,李振翩就中美两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献策出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卡特、里根以及美国国务院都写过信,并访问过副总统(老)布什,向他提出了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设想,阐述改善和增进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由于李振翩在医学界的瞩目成就,加上他与毛泽东早年的友谊,所以被白宫看中,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一位特殊人物。

  1971年,李振翩写信给老同学毛泽东,他在信中说:“我在美国生活多年,作为一个中国血统的人,介绍我亲自了解的美国,可能对您有参考价值;自然,我也要向美国国务卿说明我的见解。”此后,他作为周恩来总理和布什先生的中间人物,为协助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巧架金桥。两年之后,第一个中国医学代表团来到美国,代表团中的林巧稚医生向李振翩夫妇转达了毛泽东主席的问候和邀请他们访华的心愿。1973年7月,李振翩夫妇随美国一个医学访华小组回到祖国,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振翩,握着五十年不见的老同学的手,久久不放,两人沉浸在缅怀往事之中,并对中美关系坦诚交换了意见。李振翩还有幸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回到美国后,李振翩分别找到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老)布什,并对(老)布什提出关于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设想。李振翩穿梭于他们之间,为中美建交穿针引线。1975年6月和1978年6月,李振翩又先后两次访华,分别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进行了谈话。李振翩在最后一次访华时,向中国领导人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是台湾问题,美国人民绝大多数都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同时,他预言一两年内可望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果然,在他这次访华不到一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终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李振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美关系改善以后,他积极投入组建在美华人社团的工作,是全美华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第一届华盛顿华人分会会长。他为不断提高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作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晚年身患重病,仍时刻关心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统一大业。

  1984年11月16日晚,癌症夺去了李振翩的生命,终年86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知名的优秀医学家、全美华人的杰出代表,中美两国均建立了李振翩基金会。湖南长沙建立了“李振翩纪念馆”。家乡将其启蒙学校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江溪村的本源学校命名为“振翩学校”,并设立了“李振翩奖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