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辀重(1889-1950),字春奴,湖南省湘乡县胜岩乡白鹭湾(今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白鹭村)人。祖居湘乡壶天,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随父在江苏就读于新式学校。
罗辀重的祖父罗信南(1812-1871),有兄弟四人。咸丰初年,他随曾国藩、罗泽南等办湘军,曾与三弟信东一起转战江西。咸丰三年,信东阵亡,他便告归奉母,并与二弟信西、四弟信北一起,陪伴老母迁居涟水之滨的白道庵。他在白道庵以教私塾为生,清贫自洁。他羡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为人,酷爱陶诗,恭敬地将其诗集置于自家神龛之上,故晚年自号“陶龛居士”。
罗信南在生之时,常欲设校施教而无力,并有“养浆处邻里、仁粟缺本枝”之叹。其子罗长崎做官后,在江苏深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器重,被委办各种重要差事,每年薪俸所余颇多。他不以财自私,而继承先志,于1901年将历年所积累的俸钱,置田租500顷,全部作为故乡地方公益事业的基金,创办了三种义举,即义租、义渡、义学。其中义学田租240顷,为纪念先人,取校名为“陶龛”。陶龛义学于1906年改名为“陶龛高等小学堂”,先后由罗辀重德亲房罗芳青、罗仲渊、罗穆青主持,任堂长。
1912年,罗辀重继承祖业,接办学事,并改“学堂”为“学校”,任陶龛学校校长。在处理校务之余,他还整理了先父的遗著。定名为《泣血辑存》,交由京华书局印出。
1914年春,罗辀重把陶龛校务交给留日归来的堂兄罗季则主管,自己于1915年冬只身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他先后与胡适、陶行知同学,同为杜威的学生。由于去时准备的经费不多,很长时间,罗辀重在哥伦比亚大学都要靠到餐馆洗盘子,到外面做杂工维持生计,坚持学习。
1920年,罗辀重留美学成回国。他在北京没做稍刻停留,就直奔湖南家乡,再度主持陶龛学校,一干就是三十年。如果说,1920年以前,陶龛学校仅是罗氏家庭的一项办学义举的话,那么1920年罗辀重第二次接办陶龛学校后,该校就不光是办学义举,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中国农村少有的改革乡村教育改变乡村面貌的实验学校。
罗辀重以陶龛学校为基地,试验乡村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成了校产,连留美带回的照相机和几百张风光画片也献出作为办学之用。他立足当时,面向未来,实施“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的“素养教育”。到1949年,他在一个局部范围内成功实现了所有的儿童都能受到教育,并得到全面发展的近现代“教育的革命”。被人誉为“教育之神”。
陶龛学校具有五大特点:一是“救中国良药”的“血性”教育。血性的核心内涵就是“诚信与职责”,这是罗辀重“唯一教人教己的方针”。他于1922年将“血性”定为陶龛校训,此后数十年,陶龛学校之教育精神无处不表现为“血性”,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血性”学子。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以“血性律师”誉称闻名海内外的王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二是“合于古、宜于今”的“旬日教学制”。每月逢一为旬之开始日,其早晨举行纪念旬会;逢十为休息日;逢三、八日作文;逢有三十一日为特别日,举行一切全校之活动集会,如大扫除、比赛、会试、娱乐、远足等。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学校家庭化”。陶龛学校师生均住校,学校以“为父母服务”为天职,凡父母应做的,学校“尽可能一一做到,”教师既负“教育”之责,且兼“管训”之责,“师生大有父兄子弟之概”,素被人誉为“全体师生的家庭”。四是“愉快教学,教学愉快”的“无分数教学”。对于学生的考试、考核形式,有开卷、闭卷和实践操作等。考试、考核成绩一般不打分,教师阅卷、评议,只肯定正确,指出错误,指明努力方向。每期末,学校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求学情况也没有分数,30年代按“性行”、“学业”、“身体”三大方面报告;40年代则按“群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五大方面几十个项目报告。五是“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的“学生自治”。陶龛学校的教学观念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学校“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的“三儿主义”,从小就让孩子们学习民主地自己管理自己。五大特色不仅当时为其独有,而且至今犹觉新鲜。
罗辀重在陶龛学校的“素养教育”实践,坚持了整整三十年,取得了非常的成功。在国内外享有“北晓庄、南陶龛”的盛誉。1938年陶龛学校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教泽世延”的巨匾。
抗战爆发之后,罗辀重带头将自己的长女送到了抗日部队,并分批保送20多名男女学生到抗日前线。1944年,他参军入队,抗击日寇。1949年2月,他还将自己的4个子女送进解放军部队。1949年秋,他因掩护中共党员险遭白崇禧毒手。新中国解放后,罗辀重欣喜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并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1950年,罗辀重被特邀参加湘乡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不久又出席了益阳地区的一次教育行政会议。他决定迅速将私立陶龛学校移交给人民政府,并决心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陶龛学校办得更好。不料,当他开会回来时,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说他是“大地主”、“伪善人”、“封建卫道士”,并对他进行人身侮辱。这是他昔日受罗氏族规惩处之弟媳周某,趁土改工作组主要负责人不在,伙同村上歹徒对他诬陷发难。他们不光把矛头指向罗辀重,而且指向其他老师,指向陶龛学校。罗辀重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清白,保护同事,挽救学校。1950年4月5日清明,罗辀重毅然投身校园小池自溺。他留下一封遗书,说自己择清明而去,为的是表明自己的清白,唤起人民起来拯救陶龛。他还在遗书中叮嘱同事,说河边树下跳板坏了,要赶快修好,以免纤夫们过沟不便,或行人不小心遇到危险。当时,看到和听到这份遗嘱的人,无不悲泪盈眶。
罗辀重去世的消息传出,长沙、京沪等地陶龛校友惋惜不已。湘乡第九区人民政府依控诉将周某绳之以法,并从优安葬罗辀重。陶龛在校师生,外地赶来的校友,以及当地农民、纤夫、船民等自动参加追悼会的达2000余人。当时发大水,渡船不通,不少对岸的人游泳到校参加葬礼。
罗辀重去世后,1950年秋,私立陶龛学校由湘乡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公立白鹭湾完全小学”。1953年改由涟源县管辖。1961年因修水库而拆迁并入犁头小学,1983年改归娄底市(现娄星区)管辖。
如今,罗辀重人已去了,陶龛学校也改名了,但熟知他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罗辀重,没有忘记陶龛,陶龛所提倡的“血性”精神也将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