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天 籁 岩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4-04-11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天籁岩,俗称圣庵洞,系宋初一游方和尚辟庙礼佛参禅之地。洞深直达山背后的孙水河底,入洞左侧有 一泉,名“龙泉”,数百人同舀不涸,久不汲用不溢。洞内正中原有五尊两人高的石像,状似如来、药王诸佛,古人在洞壁刻有一楹联:“石化为人如五老,泉堪饮我欲千年”。洞内景象独特别致,明末湘潭、宁乡两县督学龙吟携友游览时描述:“几疑桃源路迷”,赞叹洞中“佛像、钟鼓、幡幢、香案非举目眺察,不知其为石也”。他在拜揖石佛时,突然记起了晃钟的《僧舍小山》诗中,“此老绝潇洒,久参曹洞禅”一句,便对游友说:“圣庵洞之名虽有纪念之意,但过于俗气,我意将其改名潇洒岩。”内中一友思忖片刻说:“潇洒之名固好,可是未能概全,此洞深长,又 附若干小洞,形如天造长箫,不如改其曰天籁岩似乎更妥。”众游友皆鼓掌赞同。自此圣庵洞便改称天籁岩,又叫潇洒岩。

  天籁岩后来有人就洞建寺,称为天籁寺,因名驰海内,历史上不少于高官要员、名人骚客纷至沓来。清朝重臣曾国藩到此游览过,并为其题写了“天籁寺”牌匾,撰了寺门对联:“有意烧香何必远朝南海;真心向善此处便是灵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1927年在湖南进行农民运动考察时,曾住在茶园东冲的苍山居,也慕名到过天籁寺,并在洞壁上题诗:“千山拱立气吞虹,长箫天造非人工,好处修心养性地,盖天钟秀谗帝王”。落款署名“润之”。可惜这些稀世之宝,在文革时均遭劫毁灭。